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法兰西之狐 > 第五章,钱的问题

第五章,钱的问题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路易大帝学校不仅奖学金高,教学质量也一直是公认的好。它的前身是建立于1563年的一所被称作“克莱蒙学校”的隶属于耶稣会的教会学校,这所学校从一建立,就因为其对走读生完全免费的做法,引来了巴黎大学的不满。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里,路易大帝学校都一直在和巴黎大学斗争。在1762年,巴黎大学获得了胜利,巴黎议会通过了决议,驱逐了耶稣会的管理人员,将这所学校交给巴黎大学来管理,为了拍当时的国王路易十五的马屁,学校也被更名为路易大帝学校。巴黎大学似乎获得了这场两百年的马拉松的胜利。但是,巴黎大学万万没想到的是,正是在自己的控制下,从这所中学中,产生出了巴黎大学真正的对手。

1766年,路易大帝学校开始设立了教师资格考试,此后为了帮助应考者,学校又开设了一个相应的师范学院。而这个师范学院,便是后来法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,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。

约瑟夫如今希望报考的,便是这样的一所中学。

一般来说,外省的学生,要想通过路易大帝学校的资格考试是相当不容易的。首先,这个学生必须得到某个地方教区的主教的推荐,然后就是他要能通过学校的选拔。不过这些对于约瑟夫来说,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。作为米尼哀主教的教子,得到推荐并不难,而通过选拔对于一个在后世读过硕士的穿越者来说,也不是难事。只是读这所学校的花费,却是约瑟夫面前的拦路虎。

巴黎大学控制了路易大帝学校之后,原本走读生不要钱的政策就寿终正寝了。不过老实说,如今的收费也不算高,几乎就是象征性的。但问题是,巴黎百物贵,居之大不易。要在巴黎当一个走读生,光是住宿和吃饭就要花不少钱。虽然路易大帝学校奖学金很高,但是谁也不是一进入学校,立刻就能拿到奖学金的。所以如今约瑟夫急需一笔启动资金。

约瑟夫知道自己的父亲手中没多少钱。卡洛当年做过保利的副官,为了科西嘉的独立和法国人战斗过。后来虽然归顺了法国人,但是为了保住贵族身份,他必须去讨好科西嘉总督,这让他花掉了很多的积蓄。他如今还要养着其他的六个孩子,应该拿不出多少钱来。

约瑟夫便给米尼哀主教写了一封信,请求他的帮助。他知道米尼哀主教是属于同情耶稣会(这时候,耶稣会已经被教皇克莱孟十四世取缔。但是它的影响却还在,而米尼哀主教的很多作风,都明显的受到耶稣会的影响)的修士,所以在信中还特别将路易大帝学校称之为“克莱蒙学校”。并隐隐约约的露出对神学感兴趣的意思。

很快,米尼哀主教就给约瑟夫回信了。主教对约瑟夫的虔诚大加赞赏,但他同时告诉约瑟夫,他并不主张约瑟夫现在就投入教会的怀抱。

“孩子,天主给人安排的道路很多,并不是只有成为教士,才是符合天主的意愿的道路。我认为你现在还太年轻,过早的做出这样的决定未必正确。也许你应该再经历一些事情,比如爱情、财富、权力。在此之后,也许你才会真正明白,天主为你准备了怎样的一条道路。

另外,你希望到更好的学校去接受教育的想法我非常支持,孩子,你知道,在我心中,你就是我的儿子。看到自己的儿子这样的上进,哪个父亲不满怀欣慰。在这个时候,当他向你伸出求助的手的时候,哪个父亲会不愿意伸出手来拉他一把呢?不过你也知道,我并不是一个很有钱的人,所以我暂时只能弄到一百五十个法郎,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。

考虑到你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,(有时候我总容易忽略这一点)而去巴黎又是这样的遥远。一个人去这样远的地方实在是让我放心不下。阿方索教士正好有事情要去巴黎,我算了算日子,和你打算动身前往巴黎的时间相差不大,所以,我就拜托他将那一百五十法郎带给你,并和你一起去巴黎。在巴黎,生活费非常高,正常情况下,一百五十法郎根本不能支持多久。除非你居住到满是底层人的那些街区去。其实在那里住住也不坏,我年轻的时候,也在那样的地方居住过,在那里,你能看到比黑暗更黑暗的黑暗,也能在这黑暗中找到比洁白更洁白的洁白。那样的地方能让你涨很多见识,甚至能锤炼你的灵魂。倘若你再大一些,有个十六岁,那我倒是觉得你可以到那样的地方去生活一段时间。但是现在……那里的治安很乱,把如今的你丢在那里,简直就像把一只小羊羔丢在狼窝里面一样。所以,我给你找了一处地方,在拉丁区和圣马索城关之间,有一个方济各会的小教堂,那里的本堂神父让·雅克是我的朋友,我想他可以为你提供一间简陋但是却相对安全的小屋……”

喜欢法兰西之狐请大家收藏:(www.4txs.com)法兰西之狐四桃小说更新速度最快。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诸天大明联盟大明: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谍影凌云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?堡宗别闹女帝:你竟然想当我相父大明1805祖宗保佑:我建立了千年世家大唐:安西最后一个信使扎纸匠:这是聊斋明末
返回顶部